您的位置首页  水族世界  鱼病防治

锦鲤鱼常见病及防治(锦鲤鱼常见病图片大全)锦鲤常见病害的防治技术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4-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无病先防,有病早治。一方面,观察外部体表、解部内部结构,显微镜检查濒死或刚死的病鱼组织;另一方面,检测池塘水质、底质等常规理化指标,观察池塘水色

锦鲤鱼常见病及防治(锦鲤鱼常见病图片大全)锦鲤常见病害的防治技术

 

锦鲤常见病害的防治技术一、病害防治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2)先诊断,后用药分析多种因素,综合诊断一方面,观察外部体表、解部内部结构,显微镜检查濒死或刚死的病鱼组织;另一方面,检测池塘水质、底质等常规理化指标,观察池塘水色是否正常。

(3)综合防治病害首先,体外消毒,全池均匀泼洒外用消毒药;其次,内服药拌料投喂;再次,调节水质,保证养殖水体的pH值、水色、亚硝酸盐氮浓度、氨氮浓度等均在正常范围内(4)科学选药,准确用药根据患病锦鲤症状,选用合适的渔药。

谨记药物禁忌,根据池塘大小及渔药使用说明书,准确计算用药量,严格遵守休药期制度(5)轮换用药外用消毒药和内服药拌料使用2次后应更换其他药物,不能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避免锦鲤产生抗药性(6)使用微生态制剂和外用消毒药时,开启增氧机增氧,以搅动水体,促使药剂快速散布全池。

二、常见病害及防治1.水霉病(1)流行季节及水温早春、晚冬为易发季节,水温18℃左右(2)病症发病初期,病鱼仅体表局部呈灰白色;发病后期,在鱼体病灶处可见棉絮状的菌丝附着在体表的病菌由表皮组织进人体内,造成寄生部位组织坏死。

鱼体消瘦,烦躁不安,摩擦其他固体物,食欲减退,游动迟缓,最后衰竭而亡(3)病因多数是因捕捞或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鱼体擦伤,引起真菌感染如果没有发现伤口或发现伤口后没有及时处理,加上水质差,都会致使鱼体伤口被真菌感染。

(4)防治方法①捞取锦鲤人池时,动作需轻缓,以防鱼体受伤,避免在水温15℃以下操作;②人池前用3%~5%的食盐水浸泡鱼体8~10分钟;③用(0.4×10-°)~(0.5×10)的食盐与碳酸氢钠合剂(1:1)全池均匀泼洒;④用0.4~0.5克/米3的亚甲基蓝溶液全池均匀泼洒,隔2天再泼洒1次,5天后用0.2~0.3克/米3的海因类药物泼洒1次;⑤1公斤鱼体注射链霉素15毫升。

2.烂鳃病(1)流行季节及水温4一10月,水温20℃以上(2)病症鳃丝肿胀、腐烂,带有污泥,严重时鳃末端溃烂、缺损,病鱼呼吸困难,漂浮在水面鳃盖骨的内表面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常腐蚀成一不规则圆形的小窗,俗称“开天窗”。

病鱼体色发黑消瘦,黏液较少,食欲减退,反应迟钝(3)病因由寄生虫感染或柱状黄杆菌(或鱼害黏球菌)引起鳃组织腐烂在该病流行季节,健康的鱼与水体中散布病鱼携带的病原菌接触,特别是鳃部受损后极易引起交叉感染另外,如果在养殖过程中,饲养密度过大、水质较差,锦鲤也容易发生烂鳃病。

(4)防治方法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防治方法:①用0.01~0.02克/米3的菌虫杀手或强效杀虫灵溶液全池均匀泼洒;②用0.4% 的渔经虫克拌料连续投喂2次;③每亩用150克复方增效敌百虫全池均匀泼洒细菌性及真菌性烂鳃病防治方法:①用0.3克/米的二溴海因或氟氯海因溶液全池均匀泼洒,重症隔日再泼洒1次,同时配合使用大蒜素、鱼复宁或鱼血停,按0.2% 的比例拌料投喂3~6天;②用0.3克/米3的超碘季胺类药物全池均匀泼洒;③用1克/米的漂白粉全池均匀泼洒;④用0.5% 的食盐水配合20克/米的红霉素溶液浸泡鱼体;③用1克/米的聚维酮碘溶液全池均匀泼洒。

3.竖鳞病(1)流行季节冬末春初(2)病症鳞片立起、突出,似松球向外张开鳞片基部的鳞囊积存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鳞片上稍加压力,渗出液便从鳞囊喷射而出,鳞片也随之脱落有时伴有腹部膨胀、眼球突出、鳍基和皮肤表面充血等症状。

病鱼沉于水底或身体失去平衡,游动迟钝,身体侧转,呼吸困难,腹部向上,2~3天后即死亡(3)病因由点状极毛杆菌引起,主要危害个体较大的锦鲤光照不足、水体浑浊、缺氧、鱼体鳞片被划破等情况下易患该病(4)防治方法。

隔离治疗,可视情况使用不同药剂①用0.625克/米3的喃西林及0.5克/米的庆大霉素混合药浴,长时间药浴有一定疗效,尤其对患病严重的鱼效果明显;②用2% ~3%的食盐水或3% 的碳酸氢钠溶液浸泡鱼体5~10分钟,多次用药后见效;③用0.01%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泡鱼体20~30分钟。

4.指环虫病(1)流行季节春末秋初(2)病症病鱼鳃丝浮肿,体色发黑,鱼体表或鳃丝用显微镜镜检可见虫体指环虫寄生破坏鱼体表和鳃丝上皮细胞,刺激鱼体分泌大量黏液鱼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后期随着指环虫的增多,鳃丝组织遭到破坏,鳃盖微微张开,难以闭合,鳃丝变为暗灰色或苍白色,行动迟缓,呼吸困难。

(3)病因指环虫寄生在鱼体表或鳃上(4)防治方法①用0.4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体5~15分钟;②用0.3~0.5毫克/升的敌百虫全池均匀泼酒5.小瓜虫病(1)流行季节及水温早春晚秋,水温15~25℃。

(2)病症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呈现白色小点病变,严重时,全身皮肤和鳍条满布白色的孢囊,故又称白点病鱼体全身瘙痒难忍,不停地用身体摩擦固体物,食欲下降,行动迟缓,不喜欢游动,静静地浮在水面上在发病后期,由于寄生了众多的小瓜虫,鱼体表就像是覆着一层白色的薄膜,分泌的黏液增多,鱼表失去光泽。

(3)病因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致死性体外寄生虫病,属于锦鲤饲养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危害极大,如果得不到及时且有效的治疗,病鱼将会大量死(4)防治方法①离开鱼体的小瓜虫存活时间不长,因此在没有其他病害的前提下,可采取自然杀灭的方法消灭小瓜虫。

将池中锦鲤全部捞出,等待7~10天,水体中的小瓜虫就会自然死亡②当水温降到10℃以下或上升到26~28℃时,虫体停止发育;水温升温至28℃以上时,幼虫将死亡因此,建议小水体可升温至28℃以上,采用连续3天升温治疗。

③用0.6克/米的硝酸银全池均匀泼洒6.锚头蚤病(1) 流行季节全年,水温15~33℃(2)病症病鱼焦躁不安,在水面上不时跳跃,食欲不振,鱼体消瘦,行动迟缓锚头蚤头部钻人鱼体肌肉中,导致寄生处出现不规整的深孔。

同时锚头蚤会吸取其血液,噬食鳞片和肌肉,造成肌肉组织损伤、发炎,形成溃疡锚头蚤大量寄生时,病鱼似披着蓑衣,因此又称“蓑衣病”(3)病因锚头蚤只有雌虫才会寄机械性刺激例如,体表皮肤受到持续性摩擦,特别是受器具压迫和摩擦,昆虫叮咬之后会造成体表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体表皮肤被严重污染,污垢在被毛间长时间蓄积,使皮肤受到直接刺激,或者在阴雨连绵的季节放牧,生存于皮肤表面的病菌和各种分解产物进入生发层细胞中生长繁殖,最终造成湿疹症状的出现;养殖密度相对较大,圈舍阴暗潮湿或者猪群长时间受到烈日的暴晒,久而久之使皮肤的抵抗能力逐渐变弱,引发湿疹;各类化学药品使用不当,例如滥用各种刺激类的药物涂抹病猪的皮肤,或者使用强碱性的肥皂水刷洗患病部位,均可引发湿疹。

生在鱼体上,体长约1厘米水温低时,锚头蚤会潜人鱼鳞下越冬;当水温升到15℃左右时,锚头蚤开始滋生繁殖该病在夏秋季节发生的概率较高,(4)防治方法①每亩用100公斤生石灰清塘,之后每亩用25公斤茶饼带水消毒,以杀灭水体中锚头蚤的卵块晶体、幼虫和成虫;②用0.5克/米的晶体敌百虫(90% )全池均匀泼洒,间隔2周泼洒1次,连续泼洒2~3次;③在水温15~20℃时,用20克/米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体1.5~2.0小时;在水温21~30℃时,用10克/米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体1.5~2.0小时。

请关注,点击我的头像进入或在今日头条搜索{吉山花瑶}个人主页可以查看我的更多作品,今日头条会对关注者推送我的更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